“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治之以灸刺。形乐志乐,病生于肉,治之以针石。形苦志乐,病生于筋,治之以熨引。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治之以百药。形数惊恐,经络不通,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药”。
这段原文,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中医“辨证施治”的灵活性。并不直接说病,而是根据人的“形”和“志”的不同,也就是“身体”与“精神状态”的差异,来决定大致的治疗方针。 在今天看来,里面所给出的“治法”已经不见得全部适用,但其重视“个体差异”的观点,是非常值得学习的。
1、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治之以灸刺:
所谓“形乐志苦”,也就是身体舒适而精神忧苦。一般以养尊处优者、有志难伸者居多,这和现代人的“抑郁”可能有点相似。内经认为,这种情况,病位多在血脉,而受损的部位也主要在“脉”,其实就是说血分。并且,提出以“灸法”和“针法”比较合适。
2、形乐志乐,病生于肉,治之以针石:
所谓“形乐志乐”,也就是无论肉体还是精神,都非常享受的人。这种人多数是富贵之人,外无形体之累,内无忧患之苦,按理说应该很少生病。但是,富贵之人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,就是容易“过”。 相对于古代普通人的衣食窘迫而言,他们更容易伤于厚味,因此脾胃的功能反而不大好,内经认为,他们比较适用“针刺”或者“砭石”。
3、形苦志乐,病生于筋,治之以熨引:
所谓“形苦志乐”,基本和第一种情况相反,这种人生活条件不大好,但是他们精神上挺满足的,用我们现代语言来形容,就是“苦中作乐”的那类人。他们的身体问题,主要是劳动中造成的筋骨劳累损伤。适合他们的方法,可以热熨,也可以导引,比如华佗五禽戏,就属于导引术一类。 就如同我们现在运动累了,用热水泡脚的做法有点相似。主要是使身体尽量放松,充分休息,减少劳累。
4、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治之以百药:
所谓“形苦志苦”,也就是不但身体上辛苦劳累,还有精神上的苦闷和压抑。他们既劳心又费力,肉体辛苦而又心志不宁,身心两方面同时受到损害和束缚,比如古代的奴隶。他们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在咽喉。这种情况,就只能依靠药物来治疗了。
5、形数惊恐,经络不通,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药”:
这是和上面几种人有区别的一种,主要是长期情志不安,因为恐惧等原因,造成精神长期高度紧张,从而导致经络阻塞,气血瘀滞不通。他们的表现多为“不仁”,也就是肢体麻木、软弱萎缩之类的毛病。内经认为,他们适用的方法,有按摩、酒醪之类,以便使其经络畅通,气血周流。这个“醪”,其实就是古代发酵类的酒糟一类的东西。
以上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对生病之人的五种分类,并给出了各自不同的治法。我们现在学习这段经文,并非就是要照搬里面的方法。我认为,主要还是在于学习那种“形体与精神状态相结合,进而分析病所并选择治法”的观点。 从这个角度上看,古人心目中,将“精神状态”对健康的重要性,已经提高到了和肉体相同的地位。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,是既相互依存,又有所区别的。不知道您对此有何高见?
|